【48812】从老绣品聊聊民国镇江的绣庄
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,在我国有几千年前史,产品最重要的包含生活用品和艺术装修。近来,市民任先生淘到一件老绣品,且是民国镇江绣庄的绣品。他找到记者,想了解一下老绣品的相关布景,一同来看。
这件老绣品到底是啥?从外观看有点像枕套的姿态。记者量了一下尺度,宽18厘米,长56厘米,比现在的枕头小了一大圈,与街上卖的竹凉枕巨细差不多。它分正面与不和,正面是绣花图画和镶边(图1),不和则是一个布套子(图2),一端开口,一端关闭,那应该便是枕套无疑了。
从颜色装修上来看,其以粉赤色为主基调,上面绣有一朵折枝花卉,什么花呢?从造型上看像是牡丹,一朵正面,一朵旁边面,还有一些星状小花装点。牡丹花填色最简略,比方花瓣部分,仔细看可分辨出三种线,从深至浅依次是紫红、粉红、白,这样整个花瓣的立体感就有了,这是正面牡丹花。还有一朵旁边面牡丹花,其花瓣则是靛蓝和白两色,两花一正一侧相照应。星状的小花用色愈加跳动,共有青、白、紫红、靛蓝、咖啡五色。而枝干和叶片填色为湖蓝和青色,这样在全体和谐的氛围下还能看出少许不同。
不过,这对老枕套最具特性的或许还不是枕套上的绣花图画,而是绣花图画四周的镶边工艺和流苏造型。这个镶边看上去不像我国传统图画,带一些异域风情,最外侧是波涛纹,里边是含有圆点的接连半菱形图画,空白处再填充叶片纹。用色也考究,在米黄色的根柢上用咖啡线勾出图画,再以金线填充,构成金碧辉煌的效果。这还不算,最外边还缀以一层特别的“流苏”,说它特别,因为它与传统流苏不太相同。流苏一般是以彩色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下垂饰物,常见于古代服饰镶边,或挂于帐中、窗布四角及扇子手柄等。
这对老枕套的流苏则是一种圆球造型(图3),姿态憨态可掬。记者数了一下,一圈下来竟有54个小圆球。并且球的颜色并不相同,有道是“道家崇紫色,释门尚姜黄,文人香红佳人绿”,这件枕套的流苏却是大红、粉红、金色三种相间,传递出古雅与婉转的神韵。
这对老枕套保存无缺,估量或许是曾经主人压箱底的旧物,放了近一个世纪压根没怎么动过,现在总算重见天日了。记者看出,除了一些流苏圆球被压扁,以及略有一些针脚脱线之外,简直找不出什么缺点,并且必定没用过,真实适当可贵。作为一件风俗旧物,它对了解其时的刺绣工艺及枕套制造方法均有必定价值。
任先生表明,刚淘到这件绣品时,并没有看全绣品上留传的老标签,拿到手后总算看全了,不单单是“镇江合昌盛绣庄”,而是“镇江合昌盛顾绣庄”,一字之差,这其间却大有学识。从断句来看,“合昌盛”的店名已很连接,“顾绣”在此特别强调只或许是专有名词。
公然,当年“顾绣”的名望太大了!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区域的顾氏宗族。明嘉靖进士顾名世,晚年在上海建了一座园林,取名“露香园”。顾氏后嗣精于刺绣,常用于家中摆设和奉送亲朋,因而称之为“顾绣”。其向来享有“画绣”美誉,明代先后呈现了缪氏、韩希孟和顾兰玉等“顾绣”名手,绣品大多以宋元名画为体裁,绣制时不但求形似,并且注重体现原作神韵,所绣山水、人物、花鸟绘声绘色,遭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重。“顾绣”的写真方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开展具有启迪效果,苏绣也深受影响。
顾绣是十七世纪中叶江南最负盛名的民间刺绣门户,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,可谓上海民间刺绣史上的奇观。从传承来看,清代,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端建立刺绣作坊,广收门徒,教授“顾绣”技法,自此“顾绣”在上海附近区域流传开来,民间妇女争相拷贝,商人开设绣庄,收买绣品,顾绣之名传遍江南,但清嘉庆之后,顾绣逐步式微。露香园地属松江府,松江人一贯以康复顾绣为己任,上世纪二十年代,松江慈善组织“全节堂”建立“松筠女子职业学校”,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建立“女子刺绣班”。此外,南通女红传习所等组织也进行了顾绣的教授,使其真髓又沿着这些途径,返传回了江南一带,其间就包含镇江。
仔细看赤色老标签(图4),它长4厘米,宽3厘米,贴在枕套反面的一角。老标签分巨细两格,右小格写着“第、号”,左大格印有“镇江合昌盛顾绣庄、大洋”字样,还用钢笔写着“羡风”,底下写着“Ⅲ=6”,不知何意?不过“大洋”字样仍是无意间透露了时刻信息。大洋即银元(或银圆),指旧时运用的银质硬币,大洋为圆形,价值适当于七钱二分白银,首要有袁大头等。1935年,国民政府实施钱银变革,抛弃银本位,改为发行法定钱银(即法币),一起回收银圆,银圆不再具有法定位置。由此,可给“合昌盛顾绣庄”的存续时刻供给一点头绪。
“顾绣”从一开端就有别于苏、粤、湘、蜀四台甫绣,它专绣书画作品,成为共同的刺绣体现方式。镇江闺阁女红中,向来不乏对顾绣价值的了解和认同者,但或许也正因为其“阳春白雪”的原因,它在商场体现上却不尽善尽美。民国年间,镇江已有了这一职业的专门称号,称之为“京货顾绣业”。
记者注意到,这一职业特别将“顾绣”与“京货”并排,非常罕见。曾经顾客往往把由某一地域出产并已构成必定商场名誉的产品群,冠以区域称谓,如“上海货”、“广州货”、“浙江货”等。北京手工业向来兴旺,产品行销各地,一贯被称为“京货”。民国时期的“京货”,触及织布、毛巾、百货、鞋帽、文具、乐器、剧装、缝纫、皮裘皮革、竹藤柳草等产品。之所以把如此典雅的绣品夹杂在“通俗易懂”的一大堆生活用品中,或许也正是要把顾绣的亲和力提高一点吧!
上世纪二十年代初,镇埠“京货顾绣业”的店家,首要有坐落万家巷东首的“合新盛”,坐落山巷东首的“恒懋异”,坐落镇屏街口的“镇源”,坐落山巷东首的“晋隆”。惋惜这个行当运营情况较为陵夷,店号多以京货为首要经运营务,销路仅限于本埠及江北一带区域。至于提到绣货,则问津者甚少,故以此为业者没什么赢利。但可看出,因为顾绣当年的名头真实太大,各地绣庄已将“顾绣”指代一切运营的绣品了。也便是说,即便不是从正宗的上海顾绣庄进货,也将自家绣品统称为顾绣了。
当然,正宗的顾绣后来也进入了商场。它的产品方式除了传统画绣之外,还有睡衣、浴衣、台布、枕套、被面、围巾等种类。顾绣针法多样,颜色丰厚,丝缕清楚,质地大多用软缎、绸料等高档面料。比如“镇江合昌盛顾绣庄”的这对枕套,好像与“画绣”相关不大,而是彻底含义的生活用品。但从前面的介绍可知,它又的确比一般绣品要高档许多,或许也是针对其时社会中上层人士定位的吧!
顾绣的昨日已成前史,今日的顾绣仍在传承,现在镇江也有了“乱针绣”非遗项目。相同,老绣庄的日子也早已翻篇,绣品运营也迎来了新的品牌和衍生品年代他们如江河长流,连绵不停,共同为中华刺绣文明描绘着簇新的华章。(竺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