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0513-86678888         EN

为建设新中国陈赓大将让儿子陈知非放弃学画

更新时间:2024-11-03 11:49:47点击次数:2738次 作者: 华体会棋牌是沃尔夫斯堡赞助商

  近日《习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》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家庭文明建设,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,把实现个人梦、家庭梦融入国家梦、民族梦之中。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,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,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,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。低调,清廉,普通,守法,自立,诚实,正直……值此建党百年之际,红船杂志与雪松控股集团旗下雪松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“家风故事栏目”。雪松控股集团作为优秀民族企业代表,秉承“坚守实业兴中国,创造价值报社会”的初心理念,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投身于公益事业。“家风故事栏目”,邀请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们,娓娓讲述那些令人动容、心生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,通过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以飨读者。

  大哥陈知非以91岁高龄离我们而去,按说这是喜寿了,但我还是一直沉浸在对他思念的痛中。大哥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,他的事迹鲜为人知。在外边,他是一名优秀的员,是原航空航天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是个导弹专家。在家里,他是我们和蔼可亲的大哥。

  知非大哥一生为人低调、谦虚谨慎、博学多才,会用多国语言交流。他从来就没以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的身份,作为向社会索取的条件,也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要求任何的照顾。生活中他衣着简朴,不太注重自己的外表。我在南京当兵时,在部队的医院里工作,他到南京出差去看我。同事告诉我:“外面有人找你。”我问她:“是个什么样的人啊?”她回答说:“好像是一个农村大队干部。”

  他在北京治疗心脏病时,医院的同事们告诉我:“你老家来人了,在外面等你呢。”我很生气地说:“那是我亲哥哥......”

  2001年时,知非大哥的心脏病加重了,我劝他做手术,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,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。手术后他告诉儿子说,我那会儿清楚自己快不行了。后来大家才知道,他在住院期间,主任医师来查房,看他年龄大,穿的有些土气,以为他不懂英文,就用英语与同事交流他的病情,结果,知非大哥听的明明白白。主任医师说,这个人心梗20年了居然还活着。殊不知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,从上海滩练出来的“洋泾浜”英语,那也是厉害的童子功!

  知非大哥从小在外婆家长大,儿时一度认为父亲可能不爱他,直到十来岁时,舅舅带他穿着整齐的长袍照了一张相片,舅舅告诉他,是因为还在远方打仗的父亲很想念他,特意托人来要他的照片。这让他心里懵懂的感受到了父爱。关于父亲的消息,他都是从外婆和舅舅那里听来的,内容就是父亲又在啥地方打了胜仗,每次听到这些,他都很渴望见到父亲。

  1946年底,父亲在山西见到知非大哥的时候,内心里五味杂陈。据大哥回忆,当天晚上,他第一次躺在父亲身边,父亲上上下下抚摸他好几遍。这次父爱的体验,成了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。

  知非大哥记事有些晚,父亲离开上海时他绝对没印象,一直到他17岁才再一次见到了父亲,中间隔了13年。而他的妈妈王根英,1939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,他对妈妈的认识,只有一张幼年时与妈妈的合影,是妈妈留给他唯一的影像。

  在山西父亲给了知非大哥两样东西,那是王根英妈妈留下来的两件遗物,一件是她在南京监狱里绣制的枕套,一件是她壮烈牺牲前戴过的军帽。王根英妈妈在南京监狱里一共绣制了三件枕头套,出狱时一件给了她的母亲,另一件给了她的妹妹王璇梅,还有一件留给了儿子知非。这两件遗物在文革以后,捐献给了烈士陵园展览,结果被人盗走了,这成了知非大哥内里心永久的遗憾。如今,三件枕套只剩下了王璇梅的那一件,保存在知非大哥的女儿那里。

  知非大哥出生在上海,从小在棚户区内长大。外婆家是地道的上海人家,住在棚湖一个简陋的院子里,父亲在上海工作时,外婆家是地下党的一个秘密活动点。父亲离开上海时,还在这里存放了一箱文件和伯伯留法时带回的西装等物品。后来这座房子被日本人烧掉了,箱子里的东西全部被烧没了。解放后,父亲和聂伯伯每当想起这件事都感到很惋惜。上海的情况极端复杂,知非大哥跟随外婆一家生活,对外从来不敢说他姓陈,邻居只了解这一个孩子叫王知非。

  外婆家里的生活很清苦,知非大哥为了生活做过报童,但是一天下来,除了能吃一顿早餐外,就没有多余的收入。有人说他为美国大兵擦过皮鞋,我还因为此事询问过他,大哥说没有做过擦皮鞋的工作,只是临时替别人看摊子,为大兵擦过一次皮鞋。

  他曾经跟着舅舅做过小商贩,在租界内贩卖水果,舅舅在前面喊apple(苹果),他在后面用英文拉长声调喊banana(香蕉)。外婆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苦,但很关心他的成长,即使是在战乱的环境里,还让他读完了小学。

  知非大哥从小就喜欢画画,据说是小时候受舅舅的影响。50年代初期,他在业余时间画了一幅画,在《新观察》杂志上发表了,他因此挣到了10元稿费。这是他的第一笔稿费,大哥很高兴,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了一双大皮鞋。

  知非大哥是被父亲“耽误”的艺术家,父亲把有绘画艺术天赋的他,彻底改变成了一个工程师。1946年父子第一次见面时,父亲问他:“你以后想做什么?”知非大哥说:“我喜欢画画。”父亲说:“可以,我还认识徐悲鸿呢。”可到了第二天,大哥得到的却是另一个答案,父亲告诉他:“你不能学画画。”

  那个时候,已经是1946年的年底,解放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,我军攻势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。父亲敏感的意识到解放战争不会持久,可能很快就会结束,这将意味着一个新国家的建设即将开始。

  在父亲的建议下,知非大哥去了范文澜在解放区创办的北方大学读书。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他,刚开始有效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,但他没放弃,勤奋好学让他逐渐地跟上了步伐。在北方大学里,他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。解放北平后不久,北方大学迁到了北京,也就是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。1949年10月1日,他和同学们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,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。而此时,父亲还在广东一带打仗呢。

  人世间有一种爱叫手足情深,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们。彼此之间互敬互爱,从来就没一丝隔阂。在这个家里,四个弟妹与大哥虽非一母所生,但感情十分真挚。

  知非大哥在病危期间,我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,最后的一次抢救,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了8分钟,坚强的他居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。我有些心慌到病房去看望他,刚刚苏醒过来的知非大哥睁开了眼睛,冲着我点了点头,那似乎是一种欣慰亦或是一种嘱托。看到知非大哥虚弱的状态,我一阵心酸,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,我有一种预感,赶紧通知几位兄弟前来与知非大哥见面。

  “古人离别怜朋友,况我今当手足情。”从小跟着知非大哥一起长大的二哥知建,面对弥留之际的大哥声泪俱下。冥冥之中知非大哥一定会感到大家对他的爱!中央文史馆馆员、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为其撰写了一副挽联:大将之子科技精英,知非明理陈门家风。(文中讲述人为陈赓大将之女陈知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