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0513-86678888         EN

寻访“七夕文明之乡”郧西 织梦山水星河间

更新时间:2025-01-02 12:44:13点击次数:2738次 作者: 华体会棋牌是沃尔夫斯堡赞助商

  9月23日,湖北郧西,2024年“芳华无限好 浪漫郧西见”——青年喜爱的旅行目的地寻访活动来到银河乞巧织绣体会馆,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阳阳体会手工织布。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/摄

  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”传说中,牛郎和织女分家银河两岸,在七夕一年一会。

  而在我国地舆版图上,也确有一条银河,它流经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,是世界上仅有一条以“银河”命名的河流。

  渡过银河,跨过“鹊桥”,穿过牵牛大路,来到七夕广场,停步织女像前……9月23日,2024年“芳华无限好 浪漫郧西见”——青年喜爱的旅行目的地寻访活动来到郧西,来自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,在这儿敞开了浪漫之旅。

  在郧西,有“天上七夕,人世郧西”的说法。不同于其他当地的七夕文明,郧西的七夕文明有着非常深沉的地舆与学理根据。

  “‘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在民间成风俗’是郧西七夕文明的描写。”在郧西县银河博物馆,县风俗专家钟建华向学生们介绍,“天上有银河与牛郎、织女星,地上就有咱们郧西的银河,河两岸是名为‘石公公’‘石婆婆’的巨石,就像隔银河而望的牛郎织女。”钟建华说,除了这两座巨石,郧西还有“金钗石”“卧牛石”等地舆景观,不只称号与传说故事中的意象一一对应,就连方位都相差无几。

  “郧西七夕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从2010年起,七夕文明旅行节成为当地大众一年傍边“最浪漫的期盼”,七夕文明也浸透在郧西社会经济开展的方方面面。

  坐落于银河畔的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是传说中牛郎织女初遇戏水的当地。

  “咱们郧西是七夕文明之乡、我国喜鹊之乡。”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彭明勇介绍道,在他死后的田垄上,短短几米的间隔就落了七八只喜鹊,“村里许多人家都从事七夕相关的旅行工业,现在乡民日子好了,用的也是清洁动力,不必上山砍柴,喜鹊也多起来了。”

  七夕湾是村里远近闻名的风景区,如茵的绿草上,前来寻访的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,跳起民族舞蹈,问候浪漫芳华。这片草坪不只用于游客烧烤、团建,还能举行“草坪婚礼”,见证了许多新人的浪漫瞬间。

  行走在刘家湾村,浪漫元素处处可见,不只要“鹊桥荟”“七夕之爱”等修建雕塑,还有“牛郎庄”“织女坊”等精品民宿。乘着七夕之风,村里鼓舞农户开办民宿、农家乐、家庭作坊等,还引导乡民全力开展小生果工业、菊花工业等,村里先后有185户已改造了房子。“村里建了个抖音直播带货基地,现在返乡的年青人多了,咱们就让拿手的年青人在基地直播带货农产品。”彭明勇说,刘家湾村的农产品卖得兴旺,连周边城镇的农产品都送过来出售,这儿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村。

  9月24日,湖北郧西,2024年“芳华无限好 浪漫郧西见”——青年喜爱的旅行目的地寻访活动来到观音镇双石沟风俗村,学生们观看“十里红妆”婚俗扮演。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/摄

  郧西农耕文明悠长,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“男耕女织”文明的雏形。除了刘家湾村用现代化工业赋能“耕农”外,“织布”在郧西也有了新诠释。

  郧西织布是当地民间盛行的传统手工技艺,已有数千年的前史,也当选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  在郧西文体中心,大学生来到银河乞巧织绣体会馆。一进门,数架木质织布机映入眼帘,店东邱敬晓正熟练地将梭子穿行于线间,不一会儿,彩条图画逐步闪现。学生们见状摩拳擦掌,纷繁当起了“织男”“织女”。

  邱敬晓从小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长大,潜移默化把握了织布的手工。2012年,她和老公王立兴开办了织绣体会馆,现在已有两家店面了,“政府给咱们供给了免费的场所店面,还常常安排非遗传承人训练和交流活动。”

  上一年,邱敬晓参加了县妇联和人社局举行的乞巧绣娘大赛织布集训班,训练了50多名学员,其间不乏年青学员,“看到有这么多年青的织布爱好者,我对这项非遗手工的传承更有决心了。”邱敬晓欣喜地说。

  在她的学徒中,既有30多岁的年青人,也有50多岁的妇女,咱们在闲余时刻过来织布补助家用,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。邱敬晓说:“她们家里有白叟孩子,也不能出去打工,织布时刻自在,咱们咱们都期望在传承的一起,也能协助留守妇女改进家庭经济状况。”

  不只如此,织布机还走进了郧西的幼儿园,成为了“非遗进校园”的课程之一。“咱们制作了小朋友也能运用的迷你织布机,很受孩子们欢迎。”王立兴说,课后,有的小朋友甚至会和父母专程到店里,深化体会织布技艺。

  织布机是织布技艺的重要载体,在传承这门技艺的20多年里,夫妻俩不断改进、立异织布机结构,以织出质量更好的布。“咱们对传统织布机进行小型化、轻量化改造,体积小更好上手,咱们也学得快。”王立兴介绍,传统织布机一轴线米长,且织布过程中不能改动线的色彩,改进后的小型织布机一轴线只要六七十米长,还能随时改动线的色彩,操作更为灵敏,著作也更漂亮。

  非遗馆内摆放的精巧制品招引了学生们的目光,七夕元素处处可见。名为“画鹊兆喜”和“金牛送福”的颈枕,深受游客喜爱。还有针对情侣规划的布艺围巾,“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柔软、透气性好,越用越舒畅,常常有游客买过一次后就成了回头客。”王立兴说。

  他们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也在店里忙前忙后,“我儿子也是在织布机旁长大的,就像我小时候相同。”邱敬晓说,“期望这项非遗技艺能一代代这么传承下去。”

  “起轿!”9月24日,大学生们来到观音镇双石沟风俗村,一下车,便听到司仪中气十足的一声喊。

  咱们抬眼望去,一位“新郎官”戴着红花骑在高头大马上,死后的花轿慢慢抬起,伴着喜庆的唢呐声、锣鼓声,一支迎亲部队披红挂彩,边走边舞。

  这是由龙桥村乡民组成的十里红妆花轿迎亲队,正在进行七夕婚礼风俗“十里红妆”扮演。

  “曩昔山高路远的区域,抬轿迎亲更像是一种调集信号,一家娶亲,全村出动,咱们一起沉浸到喜庆的气氛中。”县文明和旅行局退休职工陈方艺介绍,“十里红妆”不只是风俗婚礼的共同方法,也是郧西民间传统文明生活的缩影。时至今日,抬轿这样的交通方法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但仍改动不了老一辈人对民间传统婚俗的思念。

  学生们对这样的传统婚俗兴趣十足,不少人都体会了一把“新郎官”和“新娘子”。来自北京大学的陈震宇擎着锣在部队中敲敲打打,“我老家在湖北黄石的县城,咱们老家的婚庆风俗便是这样,我小时候就会跟在部队里敲锣打鼓,所以今日来到这儿有一种归属感。”陈震宇说,“我国传统的婚礼礼仪和风俗是不该被淡忘的。”

  这支扮演部队中的艺人都是邻近的乡民,有75岁的老大爷,也有30多岁的留守妇女,每天一场30分钟的扮演,一个月能有600元的酬劳,“咱们都挺愿意参加的。”陈方艺说。

  除了扮演安排者,陈方艺还有另一个身份,便是银河风俗馆馆长。风俗馆的面积虽不大,却盛满了他搜集的大大小小的风俗藏品,其间不少都与农耕文明有关。“从20世纪80年代开端,我就有认识地搜集这些老物件了。许多东西是其时乡民丢掉的,都被我捡回来了。”陈方艺说,他想搜集那些“现已丢掉、正在丢掉、行将丢掉”的东西,由于“那都是有回忆的”。

  本年64岁的他还开通了自己的抖音账号,经过视频著作传达风俗文明,现在已有1万多粉丝,他也是小有名气的风俗文旅引荐官。

  最近几年,龙桥村的“十里红妆”不单单是扮演节目,更是观音镇不少新人的婚礼典礼,全国各地景区也逐步呈现“十里红妆”的文旅扮演项目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含在内)为自媒体渠道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渠道仅供给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成都女博士二十多分钟背诵83首古诗词,获杜甫草堂终身免票:两个月背了超6400字

  当三岁小萌娃看到帅哥秒变小迷妹,网友:看来女孩子喜爱帅哥都是不分年纪的

  父母出门吃大餐不带宝宝,把一岁半宝宝急的会说线最终这篇文章,咱们预备了整整一年

  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年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错的世界节律